中新網6月18日電 馬來西亞《南洋商報》17日文章稱,奧巴馬宣佈“重返亞洲”的論調後,西太平洋的爭端此起彼落,情緒政治不斷發酵。而“重返亞洲“是政治情緒的放瀉、受挫後的平衡反射。
  文章摘編如下:
  皮爾研究中心(Pew Research Center)發表了2項美國民眾的意見調查。問卷1,美國國際地位比重。認為比10年前不重要也使不上力的:2013年53%;2004年20%。認為比10年前更重要也更有力:2013年17%;2004年45%。
  問卷2,美國應多管家務事,國外事宜讓外國自擇其宜。認同的,2013年53%;200420%。
  趨勢顯示,越來越多的美國人認為美國政府插手國際事務不討好,多顧家事乃上策。
  情緒政治發酵
  擺身段、對敵人高姿態、語調鋒利,普遍的被政治人物用作包裝術或吸票機。
  這種民粹表演十分情緒化,讓當事者很痛快,也必然贏得支持者的立即掌聲。至於未來會產生什麼樣子的結果,就不管了。政治學對這種態勢沒有專門名詞,姑且稱之為情緒政治。
  小布什當年以伊拉克擁“大殺傷武器“為由,繆發危言,說服國會出兵拿下薩達姆,聲望衝上雲天。小布什的孟浪只贏得一時的興奮,美國後來陷入了中東泥沼,進退兩難。
  奧巴馬宣佈“重返亞洲”的論調後,西太平洋的爭端此起彼落,情緒政治不斷的發酵。
  諾曼底雄風不再
  今年是諾曼底登陸的70周年,美歐隆重舉辦了歷史回顧。美國青年當年拋頭顱灑熱血,把歐洲從納粹掌中解放,全球敬佩。戰後美國領導世界、當國際警察、定政治規則,即使不完全公道,國際社會還是將就;不爭的事實是當年,也只有美國有實力也夠格當領導。
  21世紀的場景和諾曼底時代大相徑庭,美國的軍經雖仍然全球第一,但別人已趕上,距離拉近。二戰後美國的戰事連連失利,已不如當年的順暢:韓戰受挫、越戰敗陣、中東亂序、烏克蘭被動;再加以政府財務高度依賴外債,國際社會對其指令顯然的由熱轉冷。
  遠見的美國人則開始生憂。皮爾中心2012年調查,86%受訪的美國人讓為總統的第一優先事務應提升經濟,比5年前增加18%;表示須加強軍事的39%,比5年前掉7%。總共22個答案中,軍事的重要性排名17,遙遙的落後在諸多的民生議題後。
  一般評論認為,奧巴馬柔弱躊躇,和幾位前任比較也確實如此。但不要忘記,政治的推力是軍事和經濟,當別人快跑而美國慢跑時,高下即現。奧巴馬不幸,在美國走弱時接棒,如今的國際態勢已不再有機會任由任何一個大國一指揮動。
  別人衝鋒我得勝
  “重返亞洲“是政治情緒的放瀉、受挫後的平衡反射,有如醫生給病人做膝跳反射實驗時的現象。美國前亞太助理國務卿坎貝爾在其“為什麼美國應把重心放亞洲?”文中,一廂情願的為重返亞洲辯解,也折射了奧巴馬的無奈。
  文章稱,亞洲是全球經濟火車頭,未來之星,利益不容忽視;因此,美國轉向亞洲,並不代表兵敗中東,而是優先的議題。坎貝爾強調:一,美國和中國高層交流越來越緊密,重返亞洲不至於刺激中國。二,中東方面,美國的盟友甚至日、韓已在分攤美國的空缺,白宮該可以輕放了。三,美國並不孤獨,通過軍經援助,美國和盟友聯手,足以搞定亞洲的變局。
  坎貝爾之說顯然的是自圓多過現實。事實是美國的民氣已不再如以往一樣,支持美國軍人上戰場,為盟友捐軀。但有一點可以肯定,美國仍有絕對的能力在挑動亞洲衝突中得利,用一句話形容:別人衝鋒我得勝!
  “重還亞洲”考驗美國是否仍有能力繼續縱橫西太平洋。與此同時,也考驗中國的軍備、經濟、外交的綜合勢力。誰是贏家?拭目以待!(蔡元評)  (原標題:南洋商報:美國情緒政治不斷 為何重返亞洲�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yw98ywnkq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