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華社昆明10月8日電(記者 吉哲鵬)魯甸地震的創傷還未撫平,雲南景谷又發生6.6級地震,災情牽動人心。我們應當秉持現代科學觀念來指導抗震救災,救援力量“排兵佈局”更科學、更有力,救治傷員、安置受災群眾、次生災害排查、餘震防範等更有序、更有效,水、電、路、通訊四條“生命線”得到更有力保障,全力把災害損失降到最低。
  景谷地震發生後,救災衝鋒號再次吹響,救援的中國速度與中國力量再次彰顯。救人是第一位的。在這場生命救治的接力賽中,救治器材、藥品要保障到位,更要集中力量、爭分奪秒救治重傷員,盡全力減少傷員致死、致殘。
  科學救災當以受災群眾為本。景谷災區天氣晝夜溫差大,房屋受到嚴重破壞、基礎設施損失大,受災群眾生活安置是當前救災工作的重點、難點。各級政府、民政部門當統籌調配救災物資,用最快速度把救災帳篷搭起來,把生活物資發下去,讓群眾吃上熱飯菜、喝上乾凈水。景谷縣100所學校受地震影響暫時停課,教育部門等應儘快評估災情、制定方案,儘早讓學生安全複課。
  嚴加防範次生災害是科學救災、降低損失的重點。在景谷地震的科學抗震救災過程中,既要全力救治傷員、妥善安置受災群眾,又要對山體滑坡、崩塌等次生災害嚴防死守,對震區大小庫塘細緻排查、消除隱患,制定完善應急疏導方案,把群眾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。
  “排兵佈局”不能有盲區。要對救援工作實行集中指揮、合理調度,科學分工、分片包乾,落實責任。出入災區的車輛要聽從安排,及時讓出“生命通道”,讓傷員送得出,物資運得進。除了震中地區,還應擴大救援範圍,在鞏固當前搜救工作的基礎上,繼續向偏遠村莊展開,確保搜救不留死角和盲點。
  在魯甸地震中,抗震救災由地方具體負責,國家全力給予支持,這種責任明晰、主次分明的工作機制是奪取抗震救災勝利的重要保障。此次景谷地震,應當繼續堅持救災現場實行統一指揮和調度,加強中央和地方救災力量協調配合,用現代科學觀念指導抗震救災,最終戰勝災難。  (原標題:科學排布救災力量 全力降低災害損失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yw98ywnkq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